唐太宗李世民到底有多厉害?毛泽东: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

你的位置:九游账号解封 > 新闻动态 > 唐太宗李世民到底有多厉害?毛泽东: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
唐太宗李世民到底有多厉害?毛泽东: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
发布日期:2025-05-22 14:17    点击次数:84

前言

唐太宗李世民,是一位人格魅力极强的帝王,堪称大唐全能偶像。

论文化修养,他勤奋博学,多才多艺;论政治水平,他开创贞观之治,万国来朝。

而在军事上,他16岁就征战沙场,20岁就挂帅出征。

无论武技还是战术思想,都出类拔萃。

作为统帅,他更是有着极高的军事指挥能力,运筹帷幄,战功赫赫。

伟大的军事家、战略家毛主席曾有评价: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。

坚壁挫锐,洞察时机

孙子曰:锐卒勿攻。强而避之,少而逃之,不若则能避之。

善于用兵的人,懂得避敌锐气,攻其懈惰。

如长勺之战中曹刿所言:一鼓作气,再而衰,三而竭。彼竭我盈,故克之。

避其锋芒,攻其不备。

说起来虽然简单,但考验的却是统帅敏锐的洞察力,以及捕捉、创造战机的能力。

杜佑在《通典》中将此战术总结为“坚壁挫锐”,而唐太宗李世民正是一位深谙此道的军事指挥家。

浅水原之战是大唐开国第一战,李世民一战定陇西,可以算得上是他的成名之战。

此战亦是一个坚壁对垒、以逸待劳的经典战例。

武德元年烽烟四起,西秦霸王薛举欲直取长安,大军出发前薛举病死,其子薛仁杲成为了陇右军的统帅。

而唐军这边,则由秦王李世民亲为主帅,此时的他,要面对的困难不少。

陇右位于边陲之地,连年征战,民风剽悍,骁勇善战。

薛家割据陇右多年,穷兵黩武,率领关陇集团的精锐,战斗力是非常强的。

陇右骑兵可以说是天下之最,实力远在唐军之上。

而至于敌军统帅薛仁杲本人,也是勇猛异常,武力超群。

所以此战的难度不小。

薛仁杲那边,先有临阵换帅军心动摇,后有军师郝瑗一病不起。

虽说他是屋漏偏逢连夜雨,但李世民的日子也没那么好过。

此时的李世民只有20岁,第一次挂帅出征,军中许多将领对这位年轻的主帅并不是很信服。

这一点从此前的失败中就可见端倪。

此前李世民已与薛家军交手过两次,一次扶风一次高墌,战果是一胜一负。

李渊攻占长安后,薛举率大军包围扶风郡城。

但这时的薛举刚吞并了扶风郡军阀唐弼的军队,一时之间还难以消化。

于是李世民主动请缨,趁此机会大破薛仁杲于扶风。

而高墌之役,也就是第一次浅水原之战,是李世民挂帅后的第一战。

当时的他突患虐疾,卧病于营中,无法指挥军队,因此就将军事事务和指挥大权交给了刘文静和殷开山。

李世民深知,薛举军队皆是精兵猛将,但悬军深入,自然是想要速战速决的。

因此他当时的想法是:深沟高垒,坚壁候隙。

病中他也告诫刘、殷二人,不要急于与薛举决战,只以逸待劳,等待时机便可。

可惜这两人并没有听他的,“恃众而不设备”,兵多将骄轻敌了。

结果就是被薛举的精锐骑兵从背后包抄,导致高墌陷落,只得退回长安。

而这一次大败,也可见此时的李世民在军中还难言什么威望。

时间来到第二次浅水原之战。

九月,两军再度对垒,唐军刚经历了惨败,而敌军正是要乘胜追击的时候。

所以此时要做的仍然是坚壁不动、挫其锐气,“待其气衰而后奋击,可一战而破”。

于是任凭敌军如何挑衅,李世民就是坚壁不出。

军中又有将领按捺不住,频频请战,李世民直接下令:

“敢言战者斩!”

就这样,两军对垒了两个多月。

陇右军是孤军深入,带不了太多粮食,补给线又长。

而唐军背靠长安,自然不用为补给发愁。

李世民坚壁不动,看似是无所作为,可实际上双方的力量就在这一过程中发生了改变,战机就这样被创造出来。

十一月,陇右军已有部队断粮,亦有将领来降。

李世民明白,到了该进攻的时候了。

他命行军总管梁实在浅水原扎营布阵,以此为饵,引诱敌军。

敌军将领宗罗睺见这样一块肥肉直接递到了嘴边,大喜,立刻率领手下精锐全力进攻。

而梁实则将李世民的防守反击战术贯彻到底,守险不出,顽强抵抗。

宗罗睺久攻不下,粮少兵疲,士气也有所衰弱。

李世民再一次捕捉到绝佳的战机。他果断命令庞玉在浅水原南面扎营,前往支援。

宗罗睺被迫迎战,而薛仁杲又没有增援,李世民便率大军直接绕到了宗罗睺背后,发起突袭。

敌军大溃后,李世民知道机不可失,便欲借此破竹之势,乘胜追击。

兵力有差距,窦轨劝他不要冒险,他只道“舅勿复言”。

而后率两千骑兵,直奔薛仁杲所在的折墌城,扼守泾水南岸。

到傍晚时大军赶来,将折墌四面包围。

陇右军军心已散,薛仁杲无计可施,也只能率军投降。

浅水原一战,唐军大获全胜,平定西秦。

柏壁之战亦是用了相似的战术。

刘武周占太原,李世民在柏壁屯兵,与大将宋金刚对垒。

刘军的中心在晋阳,运送粮草的距离比唐军要远得多。

李世民因此“分兵汾、隰”,为的就是断刘军的粮草。

而后他坚壁半年、养精蓄锐,只等刘军粮尽计穷,撤退之时乘胜追击。

坚壁不动,防守反击,并非难事。

但攻守转换的时机需要自己创造,且就在电光火石之间稍纵即逝。

所以真正难的,是对战局的判断,是对战机的精准把握。

因此,对“坚壁挫锐”这一战术的灵活运用,足见李世民的军事指挥水平,以及他异于常人的洞察力和冷静果敢的优秀特质。

因敌制胜,用兵灵活

《孙子兵法·虚实篇》中说:水因地而制流,兵因敌而制胜。故兵无常势,水无常形。

而虎牢关之战,就是充分体现李世民因制胜、用兵灵活的一战。

武德三年,李世民率大军进攻洛阳王世充。

王世充得知消息后,立刻加强了洛阳、虎牢等地的防御,而后率领三万人马,在慈涧准备迎击李世民。

然而王世充在慈涧受挫后,立刻就做出了决定——退守洛阳。

洛阳城是出了名的坚城要塞。

613年杨玄感大军围攻洛阳不克,618年瓦岗军在洛阳城下鏖战经年,最终落得个溃败的下场。

从南北朝到隋朝再到唐初,战乱频繁,可洛阳却能87年金身不败。

王世充又在洛阳经营多年,因此很清楚洛阳的城防坚固。

在固若金汤的城池里坚壁不出、避敌锋芒,消耗远征的唐军,这是一场加强版的“坚壁挫锐”。

然而此时他的对手李世民,正是靠着这套战术“起家”的。

李世民擅长打防守反击,自然已将这套战术研究透彻,对其利弊洞若观火,很清楚它的缺陷和突破口在哪里。

坚壁不动,防守反击,在古往今来的战争史上屡试不爽。

可消耗敌人的同时,其实也是将战争的主动权拱手让给了敌军。

李世民很快就识破了王世充的企图,于是立刻做出了针对性的部署。

南下占据龙门,东进进攻河内,这样一来就阻断了王世充南方的援兵,也断了他与突厥的联系。

占领外围关口,再切断他的后勤补给路线。

李世民则亲率大军屯兵北邙山,从北方发动进攻。

周边的要道都被唐军截断,这样一来,任洛阳城如何坚固,此时也是孤城一座了。

形势发生逆转,本想以此消耗唐军的王世充,此时却陷入了粮尽援绝的困境。

王世充也知道不能再龟缩下去了,于是他便主动出击,要与李世民决战。

然而经此艰难一役,王世充被正面击败,损兵折将,彻底陷入了李世民的包围之中。

随后唐军接连几日猛攻洛阳,却怎么也啃不下这块硬骨头。

既然打不下,那就彻底困死,李世民直接下令——挖沟筑垒,困守到底。

洛阳城内已经断了粮,就连权贵公卿都吃不饱饭,老百姓只能吃些草根树叶,城中饿死了许多人。

王世充已经走投无路,预想中的“坚壁不战”,就这样被李世民给破解了。

围点打援,诱敌决战

重围之下的王世充只剩下一丝希望,那就是夏王窦建德的援助。

此时的局势,李唐势力占据关中、河东,王世充在河南,窦建德在河北。

三足鼎立的状态之下,想要一统天下,就必须要先消灭其他两股势力。

唐军进攻王世充,率先打破了平衡,窦建德自然也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。

洛阳开战后不久,王世充就向窦建德求援了。

这时,窦建德的十余万大军正驰援而来,朝虎牢关逼近。

唐军内部因此有了分歧。

大部分人都认为夏军人数众多,且刚拿下了孟海公,士气正盛。

而此时的唐军已经疲敝,面对来势汹汹的夏军,若是不撤军继续迎战,失败的可能性很大。

这一次如若失败,所影响到的就不仅是兵力、士气这么简单,而是会失去大量地盘,甚至有可能被追击至关中。

因此军中绝大多数将领都建议要避开窦建德。

就算一定要打,那也得先解除对洛阳的围困,避免腹背受敌才行。

但李世民却不是这样认为的,在决定战争走向的关键时刻,他又展现出了优秀统帅过人的洞察力与魄力。

一方面,如果此时撤军,放弃对王世充的围困,那么一旦两方势力汇合,则更难对付。

另一方面,夏军虽然比唐军人数多、士气盛,但并没有那么难对付。

刚打了硬仗的他们也是一样疲惫,且骄兵易有轻敌情绪。

至于王世充那边,他已经损兵折将没有粮食了,只留一小部分兵力继续围守便可。

李世民力排众议,当即做出决定——围点打援。

接下来,他亲率三千五百精锐抢占了虎牢关,与窦建德在此对峙。

虽说是精锐,但面对窦建德的大军,显然是螳臂挡车。

于是李世民决定,主动发起进攻。

“攻守相生,交替为用”,而在某些情况下,进攻就是最好的防守。

此时唐军势单力薄,将士们又有些疲惫,若是退缩不前,恐怕有伤士气。

因此,李世民安排好埋伏后,就带着亲卫直接向着夏军大营前进了。

离大营不远的地方,李世民遇到了敌军的游兵。

他不慌不忙,一箭射死对方将领,随后自爆身份,出言挑衅:我就是秦王。

夏军出营追击,李世民则以身作饵,一路把敌军引入早已布置好的埋伏圈里,杀死三百多敌军。

此战虽为一次小胜利,但意义很大,对唐军将士们的信心,是很大的鼓舞。

这便是李世民的第一步:嚣张叫阵,涨我士气。

而第二步,则是坚壁不出,挫其锐气。

李世民观察窦建德的军队,发现夏军纪律松散,明显有轻敌之心,靠的就是此刻正盛的士气。

但唐军就这样坚壁不出、按甲不动,夏军在虎牢关耗了一个月,士气自然衰退。

此时的局面是越来越疲敝的三方对峙,全都想要尽快破局,速战速决。

而李世民又在这时展现了他对战机敏锐的捕捉能力。

窦建德着急寻找战机,因此在频繁侦察后他得知,唐军人困马乏,马吃的草料用完了,只能在黄河北岸放马。

于是,便想要趁唐军牧马时趁机偷袭。

李世民得知敌军这一意图后,干脆就将计就计,故意示弱。

他前往离窦建德大本营不远的广武侦察敌情,回虎牢关之前故意在黄河北岸留下了一千多匹马。

目的就是麻痹敌人,引诱敌人主动发起决战。

窦建德自以为抓住了关键时机,实则却是落入了李世民创造战机的陷阱中。

这便是第三步:创造战机,诱敌空壁。 #图文作者引入激励计划#

此战唐军大捷,以少胜多,且几乎没有损伤。

窦建德被活捉,走投无路的王世充也只能投降。

一战消灭了郑、夏两个国家,成为了统一乱世的关键。

从洛阳到虎牢关,从坚壁不战到围点打援,李世民几乎是展现了一场教科书级别的“战术演示”。

战术价值、战斗意义、战争能效,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,虎牢关之战都是天花板级别的。

李世民封无可封,受封天策上将,其军事指挥才华,在此战中体现得淋漓尽致。